李常杰 | 李常杰的诗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越南为什么能抵挡住中国古代的多次出兵讨伐?
- 2、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五)河仙城与莫玖
- 3、南国山河的创作背景
- 4、宋越熙宁战争的经过
- 5、许世友最后一仗,不再兜风、不再散步、不再打猎,把自己关了起来_百度...
古越南为什么能抵挡住中国古代的多次出兵讨伐?
因为当时越南国力强大,而且擅长战斗,最重要的是当地丛林也多,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大规模战争,所以和他们打一直都比较困难
孙新生:越南南部游记(三十五)河仙城与莫玖
汽车穿行在海与河之间,一路向西。平旷的沿海平原与上午所过之处相较,地貌悄悄发生变化,海岸岬角畔平添不少山峰秀峦。
红树林渐渐退去。它在提醒大家即将告别湄公河三角洲,来到泰国湾的沿海低地地带。近岸的东土山山形逶迤,走入海澨,两峰分峙,周达五里,树木繁茂,清溪贯流其中;戟山崔巍高耸,尖峰林立,蟠际海渚,山之东麓村庄连接,多胡椒园圃;葫芦谷峰峦峻峭,中覆崖谷,海潮可浸其上,礁碛众多,船艘不便进入,谷口处立有山屿,终日波涛冲击,响振如雷。更见一圆融独峰,山脚直跨海滨,湾涵于左右,间有精光石,下多红纹蛤。
相传莫玖曾在此处得径寸之珠,珍宝无价,献于广南王。此处渊域深冲,为鱼虾窟穴,常有成群的鹭鸥在此处盘旋浮游以觅食。因此又被称作河仙十大美景之一的“珠岩落鹭”。
下午3时许抵达河仙。这座城市始终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河仙城的伟大创建者和保护神莫玖,一个来自于广东雷州半岛的著名侨领。莫玖广场就建在进城的入口处。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莫玖石雕像。莫玖身披明朝战袍,左手按剑,右手握笏,神情严毅,目光冷峻,给人一种沉稳可信致远的感觉。
莫玖(1655-1735年),在越南称鄚玖,他原姓莫,为有别后黎朝叛臣莫登庸,而在安南改姓“鄚”,又称鄚玖,俗称“玖公”。莫玖在1708年被广南国主阮福淍授为河仙镇总兵玖玉侯。
从此河仙镇总兵一职就成为河仙鄚氏的实际头衔,带有世袭性质。1735年7月莫玖逝世后,阮主追封莫玖为开镇上柱国大将军,其总兵职则由其子莫天赐继承。1822年,即阮朝第三代皇帝、明命帝念莫氏“有功于国”,追封莫玖为树功顺义中等神,将莫玖神化;并后建其庙于城西,且规定每逢莫玖诞辰(农历五月初八)和逝世日(农历五月二十七),在河仙开展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对于18世纪的河仙莫氏政权,清朝一度视其为安南、暹罗的属国,称之为“港口国”(因河仙旧称恾坎,原意即为“港口”之意),还称莫玖之子莫天赐为国王。
《清朝文献通考》有记载,“港口国,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罗属国也。天郑(应为鄚)姓,今王名天锡。其沿革世次不可考。国中多崇山,所辖地才数百里,有城以木为之,宫室与中国无异,自王居以下皆用砖瓦。”当时也有些西方旅行家称河仙为“邦国”或“公国”。
如法国人波微说:“从马来之陆地及岛屿可北抵一小邦,其名为Canear(即港口)”,还有的欧洲人记录说,莫天赐曾经自称“高棉王”或“真腊王”。这是由于当时河仙名义上归属高棉,又向广南称臣,然却自置幕府,自建军队,自行收税铸币,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和主权,在中南半岛国属关系上地位非常特殊的缘故。
过海湾大桥,绕山背入城区,路旁皆为新盖的四五层民居,大多改作旅舍、饭店用。抵滨江市民广场,凭栏远望,此处踞永济河西,南距入海口约300米,海湾呈细袋状,海口西侧皆为岩角,南有小薯屿挺立其处,遏怒涛而培洲渚。东岸有一溪一河注入港湾,可行火轮,可泊舟船,俗称迪江三江口。永济河实为运河,亦称永济渠,是莫氏统治时期修筑的一处大型水利设施,由朱笃至河仙,长约100公里,疏通江河,既可排灌,又利舟楫,且沿途山清水秀,古迹甚多,为一胜景。海口与门外岛屿罗列相错,中间巨渍江涵,深浅互异,为著名的渔场,多大鱼、海参、海鳖、玳瑁、蚌蛤、海镜、象耳螺等。
古时广东琼州船常来依泊网取海参、鱼脯,与河仙船杂处,帆樯相望;而爪哇一带的海盗也不时潜来,掳人掠财,因此南风一起,尤需谨慎。远辖之富国岛,高挺秀丽阔大,与附近的安泰群岛和河仙群岛相呼应,为镇遏狂澜兵灾之砥柱。
河仙坐拥港湾、江河之便利和溟海之堑护,三面环山,据险形胜。北倚屏山为后护,东岸屹立一长约2-3里的山脉,因酷似中国苏州虎丘山形,命名为苏州山,或虎丘山,西南有大、小金屿及窖山砦、鸣山雄踞。古城三面土垒,由东至北而西,长约600余丈,各高4尺,厚7尺,濠广10尺。城内布列官署、军寨、祠堂、庙宇、鱼档、市铺,胡同穿贯,店舍络绎,城外还有码头、船厂,城南建有堑壕、炮台,正如古籍谓:“海陬之一都会也”。
现河仙城墙已无,但城之原形尚存,犹可辨认。河东原船厂处已形成新的集市,主城区向南扩大,多为新盖楼房,新建道路平阔,滨江处筑有堤岸、观光带,些许新意。但河仙临近柬埔寨,属边境地区,发展并不快。尚未发现有什么“开发区”之类的外商投资项目进入。1978年越入侵柬时,越柬曾在河仙附近爆发激战,迪河公路旁建有越烈士陵园,碑文标明柬曾入河仙一带进行反袭扰,致越多人阵亡。
入城急赴屏山。过集贸市场,穿过多个背街小巷,临东湖。1818年,阮朝开国君主阮福映批准在屏山东湖旁建莫玖庙,亦即忠义祠。莫玖追赠中等神祇封号后,绍治六年(1846年)阮主重建莫玖庙。莫家的陵山设在屏山,屏山被视为河仙鄚氏的风水宝地。
莫玖庙保存良好,虽河仙屡遭兵燹,然庙院、陵山在乡人保护下未损大害。据说河仙市内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带有华裔血统,现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莫氏后代到此扫墓,而华裔在东南亚及越南的经济力量之雄厚,在越南南方是一件心知肚明的事情。庙门不大,一丈多高,四五尺阔,上书“鄚公庙”三字,左右对联:
一门忠义家声远
七叶藩翰国宠荣
标明莫氏家身世,四世七人领总兵或镇守衔,被加封公、侯爵。
山门正对东湖,湖汊与永济渠勾连,活水淙淙,荷香喷薄。华言曰河仙为芳城,盖缘城里一芳湖。
庙分三进院落,面积均大小适中,每进约两三亩。既不显赫声张,也不陋小狭窄。莫玖在越南终归只能算是个中等神祇,与李常杰、陈兴道等大神相比差一个等级。
第二进院落中盖有一搭棚式的双重檐亭子,亭下四周立10桩砖砌立柱支撑亭体,中有四根铁力木柱拱撑二重塔顶,上披蓝色琉璃屋脊和复式阴阳小瓦,四面透亮通风,造型简洁流畅,亭内用檩条和梁柱联成一体,显得稳庄大方,为典型的中国南方的亭式建筑。正中分别悬挂“忠义祠”和“乐善会馆”匾额,亭棚四周挂满阮朝嗣德、绍兴等君主颁给莫玖及其后继者的各类敕书和嘉奖令,均以汉字写就。
主殿为五开间二进堂屋,正中设置供桌、供台和龛台,塑有莫玖神祇像,绫罗帷幔,金漆描木,光彩耀人,繁复隆重,充分表达了阮朝对莫玖家族在拓土顺境方面 历史 作用和地位的肯定。
莫玖是一个讲礼义、有担当、善权变、有作为的 历史 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莫玖出身广东雷州一个大户人家,其高祖辈先人曾因参加平定倭乱和西南少数民族之乱而被明朝授予总兵、镇守使等职。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莫玖少年时就参加了抗清斗争。待其17岁时因“明亡,不服大清初政,留发南投于高蛮国南荣府(即柬埔寨金边一带)”,率族人20余口来到柬埔寨。下南洋后,莫玖并非如常人般仅仅满足温饱、发个洋财、打发一生了事,而是在站稳脚跟后希望有一番作为。
他曾做出过两个颠覆性的抉择和举动,致其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新书写了17-19世纪泰国湾北岸一块地域的 历史 。第一次抉择是择地柴末府(即今河仙地区)。
莫玖以办事干练、善于经商、踏实可靠而取信于柬王,短短的三年后便被授予类似宫廷警卫队长、管家之类的职务,柬王还答应以后逐步提拔莫玖为更高官位。虽然年龄不大,但莫玖少年老成,充满理性。他不贪恋钱财、职位,不寄望于浪得虚名,不纠缠于宫廷权谋争斗中,决计走出寄人篱下的困局,另去开发一片天地。
莫玖提出自己要去柴末为高棉开拓财源。柬王应允。任其为茫坎(柬地名,亦即后来的河仙)屋牙,负责管理之。莫玖去河仙的具体时间应在1679-1680之间。(注:莫玖去河仙的时间之说,分别有家谱、郑怀德及中国学者戴可来三种说法)。
莫玖选中河仙为安身立命之处颇为明智之举。此地靠山近海,岸线曲折,已有古港,可在此基础上扩大拓展;可修建运河,疏通古高棉人的灌溉、运输网络,通江达海,深入高棉和南圻腹地,便于舟楫和通商;此地“华民、唐人、高蛮、阇巴(即今爪哇)诸国凑集”,又远离暹罗、高棉、广南的统治中心,有大片荒蛮土地以供开垦、经商之用,且该地所属的“水真腊”地区正成为广南阮主侵占、开发的重点地区,局面比较混乱,可乘隙而入。
莫玖进入“柴末府”后,在市区辟建“六庯所属”,即六条华人华侨商业街;招越南流民在沿海地域立七社村,其中包括1个明乡社,后发展到52个村属;将高棉人分置到36个滀以举农商。莫玖还通过开赌场、采坑银、征买其税,很快致了富。这些举动立见成效,茫坎不几年初具规模,致莫天赐时期,河仙被世人称之为“港口国”、“小广州”。
第二次抉择是转附广南阮主。17世纪中期,广南国征服占婆国,兵锋直指“水真腊”。经“六公主”事件,“水真腊”开放边境,致大量越南流民入高棉故地,许多明朝遗民也来到南圻,加入到开发的行列;特别是广南王阮福濒引明朝陈上川、杨彦迪二总兵驻扎边和、美荻,使湄公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阮主于1698年在越南南方设立嘉定府,完成了对“水真腊”的占有。而此时柬埔寨陷入内讧之中,轮番受到暹罗、广南的攻击与欺凌,左右为难,国势衰微,再无昔日吴哥王朝之辉煌。在莫玖治理河仙的期间,柬埔寨曾受到一次来自暹罗的强势进攻。据《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所载,该次战役中,柬王竟“闻警尽带眷属而走,暹兵至国,掳掠其女子玉帛财物而归”,柬埔寨朝廷几乎处于总溃败的状态。
至于莫玖,《家谱》上说:“暹师见太公(莫玖)雄毅之勇,甚爱,故善慰公归国。太公无可奈何,遂从而北至暹。暹王见公颜貌,大喜而留之。”实际上莫玖成了暹罗的俘虏,被安置在万岁山。后暹罗发生内乱,莫玖才逃回河仙所属的陇棋居住。其后再返回河仙城。这大约是发生在1682年之后的事情。
由暹逃之,并见到暹之野心与逆行,暹不可靠。而柬懦弱,不足恃。须以地方社稷为重,以利于保境安民。莫玖从长计议。谋士苏公提出“高棉素性浅薄,……非久依之势。不若南投大越(旧阮),叩关称臣,以结盘根之地。万一有故,依为亟援之助。”
莫玖看到河仙“乃沿海地面,可聚财生财,非用武之地”,尽管可繁荣生息却强邻环伺,难以自保。他作出了背乡离井后第二次艰难而重大的抉择,转投广南阮主政权。他在1708年陈情表文,并亲赴顺化,“肯为此处(即河仙)之长。”阮主准颁莫玖为河仙镇总兵玖玉侯。此举立竿见影,收到实效。“遂建立营伍,驻扎于芳城(即河仙),城民日归聚。”
莫玖还曾去菲律宾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考查借鉴西洋人构筑城堡之技术,利用所聚之资,凿掘城壕并装备炮队,收“招四方商旅”,“帆樯连络而来”之功,使芳城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座繁荣的城堡型城市。莫玖转投广南旧阮,除考虑其势大等实力性因素之外,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出于顺境保民之需要。
华越同文同种,生产方式相似,语言文字雷同,宗教信仰同出一源,便于沟通,且有1680年陈、杨两总兵归化嘉定受到重视之先例,将河仙之地臣服广南,以取得外交上纵横捭阖的主动权,是顺理成章之事。
而阮主则顺水推舟,承认现实。河仙虽从名义上归越,但却维持着内部独立的状态。在归顺之后,阮主曾多次派胜才侯陈上川协防河仙,至河仙在莫玖去世之前的二三十年间处于基本和平的状态。莫家与陈家还结喜庆之缘,莫女嫁陈男。陈上川嫡孙、莫玖外孙丑才侯陈久方曾到河仙巡防边警,以备当时的缅暹之战及海匪侵扰,死于任上。莫玖转投仍不忘旧主,在暗地里仍然每年备一份税贡于柬王,维持着礼义传统。莫玖所定方略由其以下三世固守如常,终未动摇,保河仙的自治地位和福祉绵长达百余年之久,也为华夏民族在海外留下一族血脉宗亲。
南国山河的创作背景
宋越熙宁战争中,公元1076年(李朝仁宗李乾德太宁五年,农历四月后改为英武昭胜元年),李朝大将李常杰与宋军在如月江、富良江一带交战时,军队无心恋战。
李常杰为鼓舞士气,假托神意,做诗一首,为《南国山河》:
南国山河南帝居(Nam quc sn hà Nam c)
截然定分在天书(Tit nhiên nh phn ti thiên th)
如何逆虏来侵犯(Nh hà nghch l lai xm phm)
汝等行看取败虚(Nh ng hành khan th bi h)
李军听后,士气大振,在如月江“趁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广源州”。 之后,不久李仁宗李乾德便遣使入宋,奉表“谢罪求和”,宋越战争就基本结束。
此后该诗在越南家喻户晓,被誉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宣言”(第二个独立宣言是1428年黎利所颁之《平吴大诰》,第三个独立宣言是1945年胡志明发表之《独立宣言》)。该诗被翻译为越南现代语,以《南国山河》(sng núi nc nam)的题目被写入越南初中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后来还被配乐,并作为音乐由越南歌手青史(Thanh S)演唱。在越南反华游行示威中,该诗多次出现在示威标语牌上。
宋越熙宁战争的经过
1075年11月(熙宁八年),李常杰和宗亶分兵两路,水陆并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
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
李常杰在1075年12月30日和次年2月1日连破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最后李宗二人合围邕州。 邕州知府苏缄率众坚守。时邕州兵力仅2800人,后经设法募兵,勉强有4000多人。苏缄率邕州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给李军造成很大伤亡,杀伤李军1万5千余人和大量战象。《越史略》载:
知州苏缄以城固守。我为飞梯以临城,彼施以火炬,飞梯不能近;又以毒矢射之,城上人马死者相枕。彼以神臂弓发,我之象军多有殪者。城髙而坚,攻之四十余日不能下。
期间刘彝命广西都监张守节率援军救援。但张守节逡巡不前,在与李常杰交锋时被斩。由此邕州基本失去获援的可能,成为孤城。 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李军利用投降的张守节部善于攻城的特点,堆积土囊登城,邕州陷落。时1076年(熙宁九年)3月1日。邕州城从被围到破城共经42天。城破之后,苏缄先叫他的家属三十六人自杀,然后他本人也纵火自焚。
李军找不到苏缄,便大开杀戒,杀邕州军民5万8千余。《宋史》记载了如下的屠杀场景:
率百人为一积,凡五百八十余积,颓三州城以填江。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人吸沤麻水以济渴,多病下痢,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加上之前所杀的钦廉二州人,交趾所杀获不下十万,连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特别是李军在杀死了这些和尚道士之后,夺取了这些人的牒文。交趾的间谍们换上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军事要冲地区去侦察情况。 宋朝的军事动员
李军在宋境内的横行震惊了宋朝廷。早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12月,北宋发《讨交趾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时赵卨和李宪失和,宋朝军事迟迟没有动静。
熙宁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撤,依赵卨建议改以郭逵为正使,赵卨为副。宋军进入广西。李军在破邕州之后,本欲进取桂州,听说宋军前来,便开始后撤。郭逵与赵卨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10月燕达破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并降守将刘应纪。宋军水路并进,但直到10月才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宋军至决里隘,李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象受惊向后回奔,反而殃及李军,李军溃退。宋军乘胜拔机榔县与门州(皆今同登西北)。
占城和真腊对李朝的牵制
依张方平提议,熙宁八年12月和熙宁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腊谋求合击李朝。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如月江初战
宋军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个渡口),遭李常杰袭击,损失千余人。但关于这场战役的史料仅见于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中国史籍无相关记载。
富良江之战
宋军1076年12月21日抵富良江(今红河),两军决战。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不能渡,郭逵和赵卨便分遣兵将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又依燕达建议,暗遣军设伏山间,逐步减兵,示弱诱敌。李常杰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中国史籍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都赞成此说。
但如《越史略》等越南史书则记载“常杰知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取广源州。”认为是李朝最后取得了胜利。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其时宋军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讲和。
许世友最后一仗,不再兜风、不再散步、不再打猎,把自己关了起来_百度...
许世友"归隐"中山陵8号之前,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74岁的他,亲自指挥了我军迄今最后一次大规模边境军事行动。
在一般群众中,也没有人不知道许司令员打过"越南鬼子"。
打过。不止打一次。
一次打南越,即当时所谓的"西贡当局"。
一次打北越,即越南北方和南方统一后的"越南当局"。
1973年12月底,许世友刚刚就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就与越南"西贡当局"打上了。而且是一场海战。
许世友打过的大仗、小仗,不计其数,那些都是陆战。
这就是长山列岛战役。连许世友自己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他的回忆录,只写到济南的解放,就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然而这一仗的意义却不算小。它无疑是山东省全境获得解放的最后一仗。
它是不是开创了人民解放军胜利进行渡海作战的先例呢?要下这个结论,似乎有点武断。至少它比舟山群岛战役、一江山岛战役都要早。比起海南岛战役,也要早七个月。
许世友当时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
仗不算大,毕竟是跨海作战。敌人有兵舰,我们只有木船。
山东省一位老干部回忆道:"打长山岛。敌人有六条兵舰。我们靠木船。搞到500多条船,一夜台风,全刮坏了,这可怎么办?许司令发了火:'刮台风也得给我打!''你们抱块木板,也得给我打过去!'许司令的决心要是下了。决不动摇。你不打也得打,怕也没有用。在许司令手下,能锻炼干部,锻炼部队。船弄没了,又重新搞船。真打起来,渡海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记得,没有打几天,就解决了战斗,打了个大胜仗。"
1974年1月19日7时,南越军队向我西沙群岛之深航岛发动进攻并使用军舰、飞机对该岛实施炮击和轰炸,打死打伤渔民、民兵多人。岛上渔民、民兵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自卫反击,将敌击退。10时22分。南越军舰四艘突然向我执行巡逻任务的271、274、396、389号四艘舰艇开炮。我海军舰艇当即予以反击。经一小时激战,击伤敌护航舰"怒涛"号,敌驱逐舰"陈庆瑜"、"陈平重"、"李常杰"号受伤逃去。我281、282号艇由永兴岛赶到战区,于14时52分将敌护航舰"怒涛"一号击沉。20日,舰队航空兵出动数十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潜艇水下游弋巡逻,水面舰艇混合编队运送步兵登陆,一举收复了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
一场微型的海陆空"立体战"。整个作战任务,主要由海军南海舰队组织实施,陆军、空军和民兵予以配合。
仗打赢了。以现有的材料,看不出许世友是怎样指挥的。
他在提到此仗时也是一带而过:"我到广州去打仗,打了个西沙群岛,打了个自卫反击战。"
1975年,越南南北方终于统一。中国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50年到1978年,中国援越物资总值为200多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无偿援助。这还不包括我军数十万人次援越抗美所耗费的巨资。
我援越部队共有4200多名官兵身负重伤,1100名官兵捐躯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
同年年底,越南军队入侵柬埔寨,同时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实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自1979年2月17日凌晨,我军从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开始出击,到3月16日我军全部撤回国内,总共打了28天。
许世友负责指挥广西方向的作战。
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部署、准备阶段开始后,许世友改变了他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不再外出兜风、散步,也不再去打猎了,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他盯着地图琢磨了又琢磨,堆在办公桌上的文件资料足有几尺厚。足不出户的许世友,想得很多,很深,很细。
在广州军区召开的作战会议上,许世友说:"同志们尤其要注意,我们军区部队几十年没打仗了,一下子要打仗,弯子转得很急。转好这个弯子,不简单,很不简单!平常每天太太平平地在床上睡觉,打起仗来,要在野外睡觉,要在石头上睡觉,有时还没有时间睡觉;平常每天二餐饭,打起仗来,一天一餐就不错,也可能二天一餐,也可能三天没有饭吃。平常按时上班、下班,一天八小时按部就班,打起仗来,没日没晚,情况多,军情急,都要我们尽快处理。所以,要求同志们思想上要从平时转为战时,生活上要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作风上要快,要准,要艰苦。当前是要做好行动准备,做不好就追查责任,不管你是谁!"他还十分强调保守军事秘密,掩护这次重大军事行动的突然性。为了保密,决定这次向广西行动,以野营的形式和名义进行, 汽车 牌子都用广西军区的号码。
在广西吴圩机场,他同时检查了两支部队的战斗准备情况。
他首先来到飞行部队,登上指挥塔台。停机坪上,整齐排列的飞机闪着银光,比翼双飞的银燕在蓝天翱翔。飞行训练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许世友满意了:"那很好,你们要抓紧时间作好充分准备,战斗部队主要是训练,还有思想政治工作。空军的后勤更显重要,空军耗油多,单这项任务就很重,还有各种弹药,吃的用的,多着哩!"
他随后来到空军高炮部队阵地。一位副师长等候在那里,向许世友汇报说:"我们部队已经到齐,路上行动没有发生事故,部队按军区指示正在进行训练,机关正拟制防空计划,后勤拟制保障计划……"
这位副师长一口一个"拟制",显然引起许世友的不快。他截断话头,问道;"你们到这里几天了?"
"三天。"
"怎么不做工事,不搞伪装?"
副师长赶紧解释:"这是临时发射阵地,待计划拟好后就进入基本发射阵地,那时就挖工事,搞伪装。"
"计划什么时候搞出来?"
"还要几天。"
许世友把脸一沉:"这两天内敌机来轰炸,你怎么办?"
副师长噎住了。幸亏他脑子转得快,赶紧表示:"我们马上挖工事,做伪装。"
许世友严肃地说:"对了,要抓紧时间,常备不懈。你们是掩护空军基地的。随时都可能有战斗任务,不能有侥幸心理。对部队要严格要求,不要姑息,累不死人,只会打死人,不论是基本发射阵地,还是临时发射阵地,都应当挖工事,做伪装。"
工事不挖不行,挖浅了也不行。
在邕江大桥畔的一个高射炮兵连,许世友看得很仔细,看着看着,发现了问题。
他问高炮连连长:"你这工事够不够深?"
"那很好,一定要挖够标准。你打人家,人家的飞机也打你,不够标准就会增加伤亡。"
大战前夕,许世友还曾两次亲临中越军队紧张对峙的第一线,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
一月中旬的一天早上,许世友悄悄地登上了离凭祥火车站20多公里外的金鸡山。这儿离友谊关不远,是一处可以近敌观察的理想位置。
许世友一下车,迈着有力的步伐,率先向战炮台观察点大步走去。他来到炮台后,久久凝视着四周,思考着突破口的选择方向。这儿更清楚地看到了扣考山与扣马山就像谅山市的两扇大门一样,只要我军在战斗中能抢先占领,那谅山之敌就成了网中之鱼了。
许世友亲临前线勘察,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他说,我看这个方向进攻对我们很有利,拿下同登就等于一枪穿了两个洞,只要拿下同登,打高平就可以用来牵制谅山方向的敌人。打凉山时也可以作为前进阵地。
74岁高龄的许世友看得兴致勃勃,坚持不休息。他亲眼看到了我方领土被越军占领后用来袭击我们的地方,很长时间没有说一句话,直到快要离开时,他才转过身去,愤愤地说了一句话:"他们现在叫做徒弟打师傅,恩将仇报呀!"
广西方向作战部队出其不意,兵分两路,直插高平,一举突破这座越军重要基地,溃逃之敌纷纷被我消灭。
由号称"英雄团"的12团驻守的同登设防十分坚固,越军吹牛皮说,中国军队想拿下它,至少三个月。结果我军只用一天时间就打下了。所谓"英雄团"几乎 全团覆没 。
战略要地谅山,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周围群山耸峙,草深林密。越军修设许多永备性工事,并派有林"王牌师"第3师凭险据守,河内认为是"不可逾越的防线"。
我广西边防部队一举攻克同登,扫清残敌之后,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兵分数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谅山。仅仅几天时间,谅山就被我攻克,第3师遭到毁灭性打击。
我军攻克谅山,打开通往河内的大门,使河内陷入一片混乱。
然而,就在撤军之前,许世友命令部队打过奇穷河,向河内方向推进5公里,一度时间造成威逼越南首都的态势。越南最高当局急令第一军区的前进指挥所后撤,河内城防司令部在市内要道口挖工事,准备进行城市防御作战。通知各国外交使团准备适当时机向市外安全地区转移。此时的河内一片混乱。
听到这一消息,许世友得意地笑了:"其实这是他们的一场虚惊,我根本就没想打到河内去。"
1981年,许世友对这次作战再次进行了剖析和反思:"自卫反击战,我指挥了七个军,占了越南两个省,占了高平,还有谅山。越军伤亡恐怕在十万人以上。那个仗,在我看来是最难打的仗。那个地形复杂,只有爬到山上才看到一点。山下都是雾和水,河沟多,坑道多,丛林多。还有那个战区的气候太热,温度经常在38 上,天天下雨,闷热,部队作战比较艰苦。打这样的仗,还是第一次,指挥员要特别动脑子。越军学了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来了个'徒弟打师傅'。他们民兵多,男女都有。还有越军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有作战经验,这一点他们比我们强。"
许世友还说过:"我们这次作战中的领导同志,多数都是在北方打过仗的,没有在南方打过仗。这次是'抹布洗脸,头一回',还是打了胜仗。"
毕竟"师傅"更胜一筹。
本文链接:http://www.zbyataipump.com/3092.html